北京东路消防救援站9.2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

阅读:47 | 回复:10
冯秋飞 发表于 2022/9/2 |只看楼主|倒序浏览楼 主
的头像
531 244
性别 话题 回复
指挥长;
积分 6869
发送站内信
关键词:

 间:2022年9月2日

 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提出“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提出“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到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规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规划》指出,到2035年,要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2018年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改革以来,全系统围绕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应急管理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应急管理”这个概念虽然没有直接在报告中出现,但是它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在报告中多处得到体现,内涵于“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范畴里,集中体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一部分。

十九大报告从安全、国家安全等整体层面对公共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内涵、特点等进行了论述,并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实现安全发展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应急管理既是公共安全的一部分,又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的社会矛盾化解、安全发展、防灾减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都是公共安全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放在社会治理部分部署安排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治理思想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说,公共安全“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有效的社会治理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制度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制度有两个方面。

一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是社会治理坚持系统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是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化”,就是要组织和动员各方面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做到共建共治共享;“法治化”,是指在化解社会矛盾时,要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智能化”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大数据和信息化等手段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精确性和便利性;“专业化”要求社会治理的手段和方法符合社会治理内在规律和特点。“四化”是社会治理创新,也是应急管理创新需要坚持的原则和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的部署更加科学、更加明确,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制度框架、努力方向也更加清晰。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 李雪峰: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共建共治共享来打造,公共安全体系以及应急管理体系同样需要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来构建。

其一,共建共治共享的要害是“共同”。汉字的“共”,有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起做的意思,其基础和前提是行为各方有共同的意愿与需要。公共安全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维护公共安全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应急领域的共建共治共享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其二、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是对大应急理念的全面落实。共建是共同推进应急事业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共治是共同治理风险,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共享是共同享有平安社区、安全城市,以及各领域安全,总体上共享平安中国。共建共治共享,反映出应急事业全周期治理的客观规律与要求,应当全面坚持、全面落实,不可偏废。

其三,必须坚持走中国式共建共治共享的道路。应急事业共建共治共享必须注重发挥党的引领的作用,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最关键因素;必须注重发挥政府与行政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必须对一切应急管理事务负起责任来;必须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参与方作用,各类社会组织要依法履行应急管理主体责任;必须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每个公民自觉维护自身安全与公共安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必然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系统治理格局,各方的作用都必须落实到位。

应急管理在顶层设计上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将“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不断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作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精准治理和坚持社会共治等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六项原则之一,是构建新发展阶段共建、共治、共享应急管理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在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顶层设计上,积极与相关部委协同,签订了一系列部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全系统形成了各层级相互融合、协同,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

应急管理部积极推进应急管理战略合作

应急管理部成立至今,先后与20多个部级单位和行业领头企业签订了一系列应急管理相关内容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8年12月11日,应急管理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双方在各类事故灾害应急救援信息采集和发布、应急新闻报道团队建设和应急常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开展合作。

2019年4月18日,应急管理部与新华社举行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双方在各类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信息采集和发布、应急新闻报道团队建设、国内国际应急突发响应和救援现场采访报道等方面开展合作。

2020年9月,应急管理部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智能化应用、灾害事故信息社会化报送网络与奖励机制、应急智慧大脑、信息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合作。

2020年10月,应急管理部与京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国家应急物资保障、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应急仓储物流重点实验室、人才联合培养、应急物资管理智库等方面开展合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应急管理等重要论述,2021年5月27日,应急管理部与科学技术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9月23日,应急管理部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提高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应急领域多层面战略合作格局初具规模

在应急管理部的示范带动下,应急领域多层面战略合作格局初具规模。

2019年1月3日,暨南大学与应急管理部培训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应急管理高端论坛、应急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应急领域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

2019年9月25日,应急管理部化学品登记中心与佳都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11月4日,应急管理部通信信息中心与百度签约“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2020年12月7日,中联重科与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现有平台,建立联动作战机制,完善技术保障形式,最大限度地提升森林消防救援保障能力。

2020年12月9日,光明网与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联手打造应急传播领域媒体合作新模式。

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副主任 贺定超: 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有效应对重大风险。“共建”是由现代社会重大风险的内在特质决定的,是化解重大社会风险问题的必然要求;“共治”是一个国家或者人类面临现代社会重大风险问题,进行有效治理的最优选择;“共享”是防控现代社会重大风险和灾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目标。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同时,我国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和燃气爆炸,说明重大安全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

如何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现代社会重大风险治理共同体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具体化的建设路径,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探索方向,那就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提升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四大主体”在强化现代社会重大风险治理中的联动能力;二是着力提升现代社会重大风险治理中的现代化能力;三是倡导“区域治理创新”,完善在现代社会重大风险治理中的应变能力;四是发挥社会和公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共治只是一个原则、方向,倡导共治绝不等于说,地方区域不需要根据自己的特殊地域资源、条件、经验等探索一些更适合本地域情况的治理模式。倡导“区域治理创新”,一方面要明确全国治理与地方区域治理之间的关系,理顺地方社会治理结构的特殊性与全国治理要求和目标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区域间的治理创新合作。现代风险的流动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以不断打破区域间的发展、交流壁垒,共享风险治理的资源、平台,共同应对风险问题。

 

分享到:
| 更多
本文地址:http://www..com/Atricle/Details/19330
韦家宾 发表于 2022/9/13 19:39:45|只看作者 9 楼
韦家宾
2 738
性别 话题 回复
指挥长;
积分 2076
发送站内信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和燃气爆炸,说明重大安全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
回复此评论
周永方 发表于 2022/9/6 15:25:00|只看作者 8 楼
周永方
0 71
性别 话题 回复
班长;
积分 157
发送站内信
共治只是一个原则、方向,倡导共治绝不等于说,地方区域不需要根据自己的特殊地域资源、条件、经验等探索一些更适合本地域情况的治理模式。
回复此评论
王国雄 发表于 2022/9/5 8:44:25|只看作者 7 楼
王国雄
0 412
性别 话题 回复
指挥长;
积分 1116
发送站内信
通过学习,“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应急管理既是公共安全的一部分,又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的社会矛盾化解、安全发展、防灾减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都是公共安全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放在社会治理部分部署安排的。
回复此评论
令狐克飞 发表于 2022/9/5 8:41:49|只看作者 6 楼
令狐克飞
2 547
性别 话题 回复
指挥长;
积分 1208
发送站内信
要“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规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回复此评论
吴谋富 发表于 2022/9/3 16:26:11|只看作者 5 楼
吴谋富
0 332
性别 话题 回复
指挥长助理;
积分 548
发送站内信
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和燃气爆炸,说明重大安全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回复此评论
王国涛 发表于 2022/9/2 19:04:26|只看作者 4 楼
王国涛
0 85
性别 话题 回复
班长;
积分 231
发送站内信
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具体化的建设路径,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探索方向,那就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回复此评论
陈浩东 发表于 2022/9/2 15:52:27|只看作者 沙 发
陈浩东
0 223
性别 话题 回复
指挥长助理;
积分 538
发送站内信
通过学习,“四大主体”在强化现代社会重大风险治理中的联动能力;二是着力提升现代社会重大风险治理中的现代化能力;三是倡导“区域治理创新”,完善在现代社会重大风险治理中的应变能力;四是发挥社会和公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回复此评论
王元发 发表于 2022/9/2 15:37:20|只看作者 沙 发
王元发
0 83
性别 话题 回复
班长;
积分 247
发送站内信
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党中央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立足我国国情和灾害事故特点、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举措,对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回复此评论
宋成龙 发表于 2022/9/2 15:36:10|只看作者 沙 发
宋成龙
0 40
性别 话题 回复
班长;
积分 124
发送站内信
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应急管理既是公共安全的一部分,又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的社会矛盾化解、安全发展、防灾减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都是公共安全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放在社会治理部分部署安排的。
回复此评论
张杰 发表于 2022/9/2 15:35:08|只看作者 沙 发
张杰
0 370
性别 话题 回复
指挥长;
积分 806
发送站内信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同时,我国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和燃气爆炸,说明重大安全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
回复此评论